你是否曾幻想過,離開城市的水泥叢林,回到鄉村過著與土地相依的生活?
在這一集《桃噪》頻道裡,我們來到桃園新屋牛媽媽有機草莓園,與秋芸與國峰這對科技夫妻,聊聊他們從高科技世界轉身投入農村的故事。
🚜 從三個關鍵字,開啟農業生活的想像
在微涼的草莓園裡,我們一邊走、一邊聊。
「我覺得是『規律』吧。」秋芸笑著說,「農業生活有一種『以不變應萬變』的感覺,跟著二十四節氣的變化,儘管外界有各種不確定,還是要順著自然的節奏走。」
「但也不能忘了『變化』,」她接著補充,「每年、每季甚至每個月,農場都會出現新挑戰,氣候、病蟲害、甚至市場,都時時刻刻在變動。」
國峰聽著,也輕輕笑著補上一句:「我會選『家人』。農業最核心的,還是家人一起打拼的感覺,這份連結是很深的。」
這三個關鍵字——規律、變化、家人,恰好拼湊出牛媽媽草莓園的日常與信念。
🍓 從一顆草莓苗開始的田園夢
秋芸說,三十歲那年,她遠赴日本打工換宿,在乳牛農場裡,第一次深刻感受到與土地的連結。
「那時真的喜歡上農業,回台後想著:或許可以來試試。」於是,她與媽媽一起回到新屋,決定從草莓開始,「因為我們母女倆都愛吃草莓,就從最喜歡的東西下手。」
前幾年,沒有溫室,他們在風雨裡摸索、在泥土間學習,靠著農改場的課程與自學,漸漸累積經驗。直到第三年,申請貸款後,才蓋起第一座溫室。「草莓很嬌貴,新屋冬天又多雨,不蓋溫室真的撐不下去。」秋芸坦言。
如今,草莓園有了三座溫室與一間網室,從一分地到八分地,從草莓到苦瓜、紅龍果,農場越來越豐富。
👩🌾 農場,成為家與社區的交會點
除了農務,牛媽媽草莓園也成為了親子共學的秘密基地。從與小兔書房的合作開始,舉辦兒童音樂劇與親子植栽活動,到孩子們在田間跑跳、親手種下草莓苗,每一場活動,都讓農場成為社區裡溫柔的存在。
「其實我們也很驚訝,很多孩子都以為草莓是種子種的,」秋芸笑著分享,「透過活動,讓他們知道原來是用苗來繁殖,也是一種新的體驗。」
甚至有家庭回來分享,一年前親手種下的草莓苗,至今仍在陽台上茁壯。
🌾 跨界合作,讓農場有了新風景
國峰說:「我們發現,單純的採果體驗雖然受歡迎,但如果能再加上一些藝文活動或課程,會讓客人更願意多次回來。」
草莓園逐漸從農地,成為社區的文化場域。除了與書店合作,國峰還曾策劃228主題書展,讓草莓園不只是一個採果地點,更成為凝聚社群的空間。
🍀 農村女性的日常與堅持
談到從農初期,秋芸回憶最深的是,作為女性農場主時常感受到的挑戰。「一開始去農會或農改場,大家的眼神就像在說『怎麼是妳們?』」她笑說,有一年懷孕時去農會買肥料,對方甚至直接說:「東西自己搬。」
「當下只能硬著頭皮扛上車,心裡也會想,這或許就是這行的入場門票吧。」
但她也樂觀表示,現在越來越多女性投入農業,「環境雖然仍在改變中,但跟當年比,已經好多了。」
💬 生活在田裡,是一種修煉
「農業不只是體力活,更是一場心理的修煉。」面對天氣、收成、經濟壓力,秋芸坦言也曾動搖過,但國峰在一旁,總是她最穩定的後盾。
「最大的挑戰?就是讓牛媽媽保持冷靜和樂觀吧。」國峰笑著打趣說。
這些年,兩人用心耕耘這片田地,也在田裡學會了與情緒、與生活和平共處。
📝 從農場到書店,一段延續的故事
「如果沒有草莓園,我們大概也不會遇見。」主持人淑貞說。
這樣的田園故事,連結了彼此的世界,也讓牛媽媽草莓園成為在地的文化基地。無論是草莓的酸甜,還是農場與社區間的故事,都在這片土地上,慢慢發酵。
✨ 結語:你心裡也有座田園嗎?
如果你也嚮往走入田野,與自然生活在一起,或許可以來新屋牛媽媽草莓園,親自感受這片土地上的故事。
📖 延伸閱讀
- 《90%的病控糖就會好》
- 《時代革命》
- 《沒有愛的世界》,三浦紫苑
#返鄉創業 #農村文化 #親子農場 #草莓園故事 #桃園在地 #桃噪頻道 #書暢桃園 #四非書房
🎧 也別忘了收聽最新一集👉 [《桃噪》頻道,一起與我們走進這段有關夢想、家人與土地的溫柔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