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室之外的歷史課:當楊梅高中遇上青少年走讀行動



🎧 節目收聽連結 👉https://open.spotify.com/show/6jEuI22HlvCwpDz7IIga2L

歷史,總被貼上「無聊」「死記」的標籤。但在楊梅高中,有一群老師與學生,正在翻轉這樣的印象。他們讓歷史離開教室、走進街道、進入日常,在一場場導覽演出中,用青春的聲音與創意,為地方文化說出新故事。

👩‍🏫 教學歷程,不只是上課——是「五味雜陳」與「爬山」

節目一開始,我們請兩位老師為自己的教學下註解。朱珮琪老師說:「是五味雜陳。」她一邊談論澎湖的元宵節文化、一邊又得趕進度、顧考試,學生的反應、制度的現實,讓她在教學現場有甜也有苦。而梁明慧老師則以「爬山」比喻教學:「有時平緩、有時陡峭,但總會看到令人驚喜的風景。」
這些「風景」,也許是學生第一次能主動站上講台、第一次說出屬於自己的詮釋,甚至是第一次認真看待歷史不是「考什麼」,而是「我能怎麼講」。

🎤 青少年導覽員,怎麼練成的?

從教師研發課程、安排課外演練,到學生構思腳本、寫主持稿、實地走讀,每一步都是磨練。這群高中生將抽象的歷史事件轉化為生動場景——比喻成三角戀愛、編排相聲對話、甚至設計導覽模型與互動遊戲,讓社區民眾也聽得津津有味。
朱老師提到,有位學生因為這次參與,開始主動在課堂上談起自己介紹過的植物,連帶也更關心自然與土地。而明慧老師更看見學生從原本緊張羞澀,到導覽結束時整個人「散發出自信的光芒」。
這些經歷,不只留在活動結束的掌聲裡,更進入了學生的「學習歷程檔案」與未來的人生中。

📚 歷史,應該怎麼讀?
兩位老師在節目最後也推薦了幾本歷史入門的書籍,不是硬梆梆的年代編年,而是從人物、記憶、日常切入的閱讀方式:
《昨日的世界》——從茨威格的眼睛看見歐洲的崩壞與時代的重量
《福澤諭吉自傳》——從個人奮鬥史讀懂一個社會的思想轉變
《橄欖油到蘋果酒》——從超市物品認識全球史
《徒步旅人》——邊走邊寫、從台灣古道回望歷史現場

這些書,不只是讀歷史,更是感歷史、走歷史。

🔚 結語:走出去,歷史就活了
透過這場節目,我們看見歷史教學的更多可能。原來讓學生站上導覽現場,不只是練膽量,更是學會如何把資料轉化為觀點,把知識轉化為行動。而這條路上,有老師、有同儕、有土地,也有他們自己的青春聲音。

📣 如果你也想認識不同的歷史風景、地方故事,記得訂閱桃噪頻道,與我們一起「聽見地方,走進人心」。

🎧 節目收聽連結 👉https://open.spotify.com/show/6jEuI22HlvCwpDz7IIga2L






#楊梅高中 #青少年導覽 #歷史行動 #地方教育 #閱讀與走讀 #桃噪頻道 #書暢桃園 #四非書房